总体上说,培训式咨询、教练式服务是我的理想目标。具体说来,有这么几点需要说明:
第一,“培训的不够深入”特点决定了难以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。培训是一对多,容易形成规模效应,但企业的个性色彩并不充分,方案班尽管有顾问匹配客户,一起做方案,但时间上的紧凑,信息上的不全,导致方案个性化和落实的细节难以有充分的考虑,所以,我认为对企业的服务需要比培训再深入一步。
第二,“咨询的过于个性化”特点决定了顾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。要彻彻底底的了解企业,顾问项目组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到企业里进行研究、分析、论证几个月才行,甚至还要更多时间,这样才能对企业有深入全面的了解,咨询方案才能有的放矢,量身定做,但显然,这样很难标准化、规模化,尤其是资深顾问的经验不能最大化,对于咨询公司来说,不算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,不是最高效的业务模式和用人方式。
第三、“项目的阶段性特点”决定了咨询方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难以辅导到位。咨询项目毕竟具有时间性、阶段性,少则两三个月,多则半年一年,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,方案设计和实施操作过程中,如何防止脱节,方案设计再完美,也毕竟还是会有没有考虑的细节,方案设计再科学,也毕竟还是会有外界环境的波动变化,所以,咨询方案如何因应企业实际运作的变动而调整完善,是一个长期适应过程。
基于此,我提出了“培训式咨询、教练式服务”的定位,首先要发挥咨询的个性化特征,为企业个性化考虑问题;其次要发挥本人作为资深顾问的效用,以培训式咨询放大资深顾问的效能,让资深顾问尽可能多地为更多企业服务,我认为,服务行业,或者说以人为主的行业,莫不如是,把工作分解,最难的问题留给资深顾问,容易的问题给一般顾问或企业内容人士解决;第三,要发挥教练式服务的功效,教练既要深入了解,长期跟踪,持续服务,更要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动力,让内部人员作为运动员,参与到企业管理变革的洪流当中来,从而发挥咨询顾问的管理专业性,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的细节敏感性。
评论